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圆明园的历史简介——从辉煌、毁灭到复兴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1 10:50:20    

圆明园大水法

“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此”,这是法国作家雨果想象中的圆明园。大多数人记忆中的圆明园,是大火后的断壁残垣;而今天现实中的圆明园,是如此青绿的遗址公园、数字世界里的圆明园,更是“集仿天下”的万园之园。回顾圆明园的前世今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从御园到荒园再到公园,圆明园经历了万园之园——百年沧桑——圆明重光三个阶段。

万园之园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统称“圆明园”。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代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大型皇家宫苑,曾以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万园之园”。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明武清侯李伟清华园的旧址上兴建了清代第一座皇家园林——畅春园,面积约800亩。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将畅春园北1里许地名后华家屯的一座园林赐给皇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曰“圆明园”。按照胤禛的解释,园名的取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其中“圆”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就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此时的圆明园,只是一座皇子的赐园,面积约600亩。

雍正三年(1725年),在圆明园原有“亭台丘壑”的基础上正式展开扩建工程。首先,对全园重新设计与规划。设计思路主要是模仿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再现古典诗歌和绘画中的意境。雍正担任总设计师,皇家画院负责具体规划,样式雷家族则担当建筑营造。其次,在园子的南部增建正大光明、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据《圆明园记》记载:雍正帝“建设轩墀,分列朝署,俾侍值诸臣有视事之所。构殿于园之南,御以听政”。同年8月27日,雍正帝驻跸圆明园,并发布上谕:“朕在圆明园与在宫中无异,凡应办之事,照常办理。”从此,圆明园成为清朝统治者经常居住和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政治中心。圆明园山起西北,水流东南,与中国的地形完全契合。西部的紫碧山房是昆仑山的象征,东部的蓬岛瑶台依偎着东海,皇帝处理朝政和皇室居住的地方,则是圆明园的心脏。在心脏周边的土地上,分布着各式各样的楼阁宫殿。雍正时期的圆明园,面积增至3000余亩,有28处重要建筑组群。与庞大而封闭的紫禁城相比,圆明园更为自由与开阔,其中的每一处空间,都是设计的杰作和建筑的精品。

1736年乾隆帝即位时,清朝已经建立近百年。国家的统一,政权的巩固,特别是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乾隆对圆明园新一轮的扩建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乾隆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购,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但是并没有扩大圆明园的地盘,而是在原有的范围内调整园林景观,并增建若干建筑组群以丰富园景。乾隆帝对圆明园的扩建,主要是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修建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这三座园林连成一片,总面积达5200余亩,有风景建筑组群100余处,集殿、堂、楼、阁、馆、轩、榭、亭、廊等。18世纪中期,当欧洲王室竞相模仿圆明园的时候,乾隆皇帝也以法国凡尔赛宫为原型,在传教士的支持下,在圆明园中建起一座欧式风格的花园,称为“西洋楼”,由谐奇趣、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方河、线法画等10多个景点组成。它的建筑形式和造园形式具有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和法国“勒诺特”风格,同时吸收中国传统砖雕、琉璃饰件和叠石技术,可谓中西结合,美轮美奂。

圆明园是大清帝国的微缩版本,充满了政治象征,也是自然风韵与艺术加工完美结合的典范,更是我国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的光辉总结。乾隆帝在《圆明园后记》中曾赞叹该园:“规模之宏敞,丘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宫”。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在一封著名的信中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之后写道:“此地各物,无论在设计和施工方面都极宏伟和美丽。因为我的眼睛从来不曾看到过任何与它相类的东西,因此也就令我特别惊讶。中国人在建筑方面所表现的千变万化,复杂多端,我唯有钦佩他们的天才弘富,我们和他们比较起来,我不得不相信,我们是又贫乏又缺少生气。”在乾隆时期,清朝拥有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粮食产量和工业产值也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空前富足的年代,造就了空前辉煌的圆明园。

百年沧桑

乾隆后期,清朝逐渐走向衰落。嘉庆帝即位后,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扩建,使其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至道光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皇帝宁撤万寿山、香山、玉泉山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山庄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对圆明三园的改建与装饰。到咸丰时,厄运最终降临圆明园。

1860年6月,英法联军攻入大沽炮台,占领天津,又向北京发动了进攻。9月下旬,清军主力在八里桥战役惨败。咸丰皇帝闻讯,慌忙逃往热河。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守卫大宫门的清军爱国将领任亮带领士兵与英法联军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以身殉国。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后,在园中展开了大肆抢劫,并成立一个专门的“分赃委员会”。法国司令孟托邦当天给法国外务大臣的函件中写道:“我已命令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而藏之法国博物院。”第一天军官们抢劫,士兵们不敢妄动。第二天,士兵们经受不住诱惑,也开始疯狂的抢劫。拿着金子,丢掉银子,看到珍珠玛瑙,又把金银丢掉。一个外国的随军记者曾这样描述当时抢劫的情景:“在一间屋子里,你可以同时看到几个场景,军官和士兵共同钻在一个箱子里,他们头碰头、手碰手争夺着宝物,现在尊贵的身份已经看不到了,看到的只是彻头彻尾的混乱状态。”英军撤离之前,装满宝物的大车足足排了有3公里之多。法军的大车足足过了一个多小时。

圆明园经过十多天的抢劫,已经是满目狼藉、凌乱不堪了,但英军司令格兰特和驻华大使额尔金说:“为了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使大英帝国永远处于华人之上,以焚毁圆明园一法最为可行。”于是在10月18日,他们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当天英法联军出动三四千名骑兵在圆明园5200亩的土地上到处纵火。顿时,圆明园的上空烟云密布、浓烟遮日。一个英国的随军牧师马卡吉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火烧的命令下达后,不久就看见重重烟雾由树木中蜿蜒曲折升腾起来……一缕缕的烟,聚成一团团的烟,又集合为弥天乌黑的一大团,万万千千的火焰,往外爆发出来,烟青云黑,遮天蔽日。所有庙宇、宫殿、古远建筑,被视为举国神圣庄严之物,和其中收藏着历代皇家风味和精华的物品,都一起付之一炬,化为灰烬……这些建筑都足以彰显往日的技术和风格,独一无二,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和它们比拟,你们曾经看过一次,就永远不能重睹,它们消灭无形,人类不能重新建造。”就这样,一座经营了150多年、综合中西建筑艺术成就、聚集古今艺术珍品和历代图书典籍的世界上少有的壮丽宫殿与园林,在惨遭英法联军大肆抢掠和焚烧后化为乌有。

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的30多年里,清廷仍将圆明园当成重兵看守的禁苑,并进行了一系列修复工程。同治、光绪两代皇帝和慈禧太后也常到此巡游。只是因内忧外患不止,清廷财力捉襟见肘而无力多顾圆明园。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京畿秩序大乱,一度处于失控的境地当中。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公开准许侵略军在北京城内抢劫三天,圆明园再次被毁。据意大利侵略军的一个军官在日记中供认:“在我们进攻北京的三四天内,中国皇宫里大部分可以搬得动的珍奇陈设、贵重物件和名闻全世界的艺术品,都被抢光了。”俄国侵略军将领季列威兹,在当时打给沙皇的电报里说:“各种各样世界罕见的新奇丝织的衣饰,堆得像山一样高;珍贵的皮货和无价的毡子以及皇宫中一切华丽的摆设,都被英国人抢去,堆满了几十间大房子。”季列威兹抢去了北京皇宫里和民间收藏的无数翡翠、珍珠和玛瑙,之后指挥俄军把搬不动和运不走的东西毁掉、砸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典籍,也在这次劫难中惨遭破坏……经过这一洗劫,圆明园遭到彻底毁灭。

雪上加霜的是,西郊失去统属的散兵游勇和地痞流氓趁机进入圆明园,洗劫残存的建筑与陈设,园内大量古树也遭到砍伐,有些被作为木炭卖掉,有些被运到当时的木材集市——清河镇堆积起来,这就是所谓的“木劫”。1912年随着清朝的覆灭,圆明园失去了皇家御园“护身符”的身份。民国时期,在《清室优待条件》中第七项中明确提出“原有之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但实际上皇帝已基本脱离了对圆明园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军阀、官僚趁机对园里残存的石料横征暴敛,据为己有:比如时任京畿卫戍总司令兼第十三师师长王怀庆派人拆毁舍卫城、安佑宫的大墙和西洋楼石料来修建自己的私家花园达园和东四十一条的私宅等,这就是所谓的“石劫”。进入20世纪,随着皇家御园身份的改变,圆明园几乎陷入无人管理的地步,农户开始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并把园内的土和砖作为建筑和生产材料随意拉走,这就是所谓的“土劫”。至此,曾经的“一代名园”沦为一片废墟。

圆明重光

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遗址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并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周恩来曾指示:“圆明园要保留,地不要拨出去,帝国主义把它烧毁,将来有条件时可以恢复。总有一天会整理出来供国人参观的,国耻勿忘,圆明园遗址是侵略者给我们留下的课堂。”在周恩来的指示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圆明园植树达到70多万株,绿化面积达到87公顷,为圆明园的复苏奠定了基础。1976年,成立专管机构——圆明园管理处。1980年,宋庆龄等1583人发出“整理山形水系、清理建筑遗址、配置植物及修复个别景点作为试点,清理出若干遗址供游人凭吊”的倡议,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各界人士纷纷捐款捐物,资助圆明园的建设。1981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在10月18日的《北京日报》上发表了“建议迅速建设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提议。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把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并指出“以木为本、以水为纲,以遗址为特色”是建园的基本指导思想。从此之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园林绿化有了明显发展。1984年,圆明园第一期整修工程——清挖福海破土动工,揭开了圆明园修复史上的新篇章。1988年1月,圆明园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圆明园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力量主导、通过统筹规划、以文物保护为核心、以科研成果为基础建成的“遗址公园”。1992年,圆明园对西洋楼遗址进行整修,使西洋楼成为独特的遗址区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2000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2008年,圆明园通过国家旅游局4A景区评审。2010年,圆明园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2019年,圆明园通过国家文化和旅游部5A级景区评定。2020年,国家文物局将北京海淀的三山五园列为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而圆明园正是位于海淀三山五园之首。2021年,根据《北京海淀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工作安排,以正觉寺为核心建设圆明园博物馆为示范项目之一,揭开了新时代圆明园发展的新篇章。

结语

可以说,圆明园是百年屈辱史的标志,是近三百年清史的浓缩,是华夏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国园林文化的最高格局,但这不是圆明园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全部。在新时代,圆明园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需要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让国人了解,让世界铭记。过去的40年,圆明园老一辈人已经基本实现“迁出去、围起来、管起来”的目标;今日的圆明园,作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一座活力之园,践行着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留住古都文脉、传承历史记忆、推动文物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现阶段,随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创建以正觉寺为核心的圆明园博物馆(预计2023年年内正式挂牌),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好展示好“万园之园”的璀璨文化,是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章

有哪些嫩肤美白的方法 ?很多女人都靠这3种方法

2024-12-25 10:10:32

新手用眼线胶笔还是眼线液笔?

2024-12-25 09:54:56

包菜粉丝,这样做不粘不坨,全是小技巧 #妈呀太香了

2024-12-25 09:40:22

怎样可以有效快速的减肥 10 种方法

2024-12-25 09:25:27

香甜又黏稠的银耳羹营养价值,滋补美味两不误

2024-12-25 0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