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是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的合土穴,土经中之土穴,归于胃经,胃与脾相表里,是气血生化之源,同称为后天之本;凡脾胃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亏虚所致的脏腑、器官、肢体虚症均可取本穴治疗,是强壮保健要穴,又为回阳九针穴之一,四总穴之首:“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循列缺、面口合谷收”,可谓人体第一要穴。
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 3 寸,犊鼻与解溪的连线上”
位置争议较多,总结古代文献对足三里取穴主要有两个部位:一、膝下三寸,胫骨外侧缘处;二、膝下三寸,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的凹陷。 取穴方式有两种:垂足取和翘足取。足三里取穴在纵向上定位是一致的;而横向定位却有差异。
足三里位置的现代研究
经络穴位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点,而是与脏腑,气血的循环有密切联系的立体结构。 腧穴除了有时间动态性以外,还有立体的空间形态。 腧穴的空间动态性,具体表现在方向性和层次性上, 也就是针刺或者推拿穴位过程中,由于针刺或按摩手法方向和深度的不同而有出不同的气血运动形式,不同的治疗效果,当然腧穴和经脉的体表动态性仍需要大量的临床和实验证据证明。
现代解剖结果和973课题组临床研究结果都支持足三里可能是位于犊鼻下三寸自胫骨外侧缘到趾长伸肌内侧之间的一条状区域。
我国 973课题组的“针刺特定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等四个特定穴组的总有效率为 92.24%,而以足三里水平旁开等四个非经非穴点组的有效率为 57.62%,所以,横向的取穴并非哪种对或者错,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标准取穴附近,大多存在着一个“按之应手”酸胀感明显的点,而这个点可能才是最有效果的足三里穴。
归经:足阳明胃经
功效:培土生金、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补肾养肝、保健益寿。
曾用名
下陵--《灵枢》《针灸甲乙经》
鬼邪--《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下三里--《勉学堂针灸集成》
穴位解剖
足三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有胫前动、静脉。分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临床应用
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等疾病。
1、中医内科病症
脾胃系病症。
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所入为合”,指本穴乃阳明经气犹如百川汇合入海之势,经气充沛而功效卓著。胃属土,足三里五行属性亦为土,故本穴为土中之真土,后天精华之根,能升能降,为疏导胃气之枢纽,用于治疗胃痛、恶心、呕吐,以及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肺系病症
足三里穴功善降气 ,又能补益中气 ,进而补益一身之气 。故足三里穴可 以用于治疗肺系病证,如咳喘等症。
肝胆系病症
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巅顶和胁部都是肝经循行的部位,所以足三里治疗这些部位的病变,如胁痛等。
肾系病症
胃为人体内水液代谢之始,肾主人体水液代谢之终,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相互影响,水液代谢正常有赖肾之开合有司,故《素问·水热穴论》:引肾者,胃之关也’’,若关内不利,则“聚水而从其类也",可用于治疗水肿等。
2、肢体经络病症
“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痿论篇》,故其病变与脾胃关系密切。《灵枢·经筋》明确说明了足阳明经筋的分布,从足中趾,经过膝外廉、外辅骨、伏兔、髀关、胁、脊,循经上面,挟口至鼻,经颊至耳,足三里能治疗经筋循行部位的病症。如痹症、腰痛等。
3、中医外科病症
乳痈,《卫生宝鉴》记载“肿痛,诸药不能止痛者,三里穴针入五分,其痛立止,如神。”
4、耳鼻喉科病症
经脉循行上,足阳明胃经循行“入上齿中"。同名经手阳明经与足阳明经相交于鼻旁迎香穴,手阳明经经脉“入下齿中",其经别“上曲颊偏齿”。用于治疗牙痛等症。
配伍研究
治疗肺系病症多配伍肺俞、膻中、中脘穴、俞府、列缺等穴。中脘穴为腑 会 , 胃之募穴 ,善于疏调中焦气机 ,二穴合用可以维持并协调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 出入运动 。三里穴功善降气 ,俞府为肾经输穴 ,肾主纳气 ,为生气之根 ,“腧穴所在 ,主治所在 ”,两穴合用可以降气平喘 。列缺为肺经络穴 ,人体八脉交会穴之一 ,《八脉交会穴 歌 》云 : “列缺任脉连肺系 ,阴跷照海隔喉咙 ”,列缺穴善于治疗咽喉 、胸隔疾患 ,故配合列缺穴可以用于治疗哮喘 。
刘连生等研究发现在同时针灸刺激足三里穴与阳陵泉穴后,ReHo改变的大脑区域包括左侧内囊,右侧额叶白质,左侧额叶白质,右侧扣带回,右N4,脑后叶,左侧中央前回(BAlO),左侧楔前叶(BA31),右侧额下回等,这些脑区是与感觉、运动、认知、执行力和语音功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同时针刺足三里和阳陵泉可通过激活特定的相关脑区以发挥治疗作用。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足三里穴对消化系统功能,特别是胃的功能有良性的调整作用,使其功能正常化:针刺健康人的足三里穴,多数胃张力增强,胃蠕动频率加快,蠕动波幅增高,而少数人胃张力减弱,蠕动频率减慢,胃蠕动波幅降低,总的趋势是加强胃功能,呈双向性调节作用。
针刺足三里对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可引起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受体、内分泌及免疫网的变化。
有人观察到电针“足三里”能显著减轻地塞米松所引起的肾上腺皮质萎缩,对肾上腺皮质的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足三里对血液系统有影响:艾灸足三里有降低血液凝固,预防中风的作用。足三里穴对内分泌系统也有调节作用。
保健功能
三里,指的是理上、理中、理下。
胃在肚腹的上部,胃部的不适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穴的时候要同时向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用力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疼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穴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缺少循证医学证据,经验有效,可作为参考!)
每天早晚各揉按1次,每次3〜5分钟为宜,亦可灸。
1、补气血
五行之中,土为中轴。土足则气血旺,土虚则气血弱。补虚,当先补土。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足三里穴能加强气血的生化,而达到补益气血的效果。民间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其理也在此。
2、抗衰老
脾为后天之本,脾能承载并化生万物,常按足三里可健脾益气,使气血化生源源不断,四肢百骸及脏腑均得以滋养,故能延缓衰老。
3、养生保健
足三里还能牵引全身,是防病保健的第一大穴,具有强壮作用。
4、治辰时诸病
胃经对应于辰时(上午七点至九点),故凡辰时所发作的病症,皆可取胃经本穴足三里。
《黄帝明堂灸经·正人形第十》引言:“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一般来说,成年人年过三十之后阳明脉衰,此时方可灸足三里,能使胃肠功能不减,元气不衰。
小儿稚阴稚阳,阳气本来不衰,若滥灸足三里,反易动火,致中焦积热而患病。小儿健康无病,正气健旺,千万不要滥灸足三里。但若小儿体弱多病,面色萎黄,易感冒,手足冰冷,纳差,能不能灸足三里呢?当然可以。